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设置雁门郡以来,此后大多历代多以雁门作为郡县建制戍守,这里北通晋北重镇大同,远至蒙古高原,南通晋中重镇太原,可转达古代政治中心区中原和关中,因此历来是塞外草原民族南下的通道,也是中原王朝边防戍守的要地。韩王信来到雁门郡以后第一项工作就是修筑边塞。
长城在秦朝灭亡,进入刘邦统治的汉王朝时期,匈奴势力得到了迅速的膨胀,多次举兵骚挠汉朝边境,刘邦为了缓解与匈奴之间的争端不不明智,在之后一段时期里采取“和亲”政策,便成为笼络匈奴维护边境安宁的主要手段,长城内外也迎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。
在刘邦死后,他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继承皇位。再一次早朝时,一位大臣上报奏折城,称在帝国西北部边境一个叫狄道的地方,匈奴小规模的劫掠屡屡发生,百姓不甚其扰,皇帝听取大臣建议提笔写下告示,凡是汉王朝的子民愿意前往北部边境,从事农业生产,应募者免除劳逸税负,直到能生产自食为止,大批子民开始迁移,迁移的这个地方就是秦始皇长城西部的起点,今天的甘肃省临洮县古树湾村,在西汉时期这里叫狄道,意思是有游牧民族来往的地方。他们这里从事农业生产的闲暇时,要参加汉王朝官兵组织的军事训练,皇帝为边塞居民设定了编制,每五家为一伍,设置伍长,汉文帝同时规定拥有一匹战马的家庭,可以免除三人的兵役,民间养马的风气因此兴盛,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汉王朝积蓄了充足的军事力量,在以后时期成为历代中原统治者,极为推崇的建军方式,屯垦戍边,今天,中国西北的新疆,依然生活这许多来自内地的军人家庭,这一延续2000多年的边境政策,正式开始于汉文帝时期。
汉文帝时期改革边关制度,修改苛刻的法令条文,有为的将军可以在边关,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利。此时,一封书信从阴山外的匈奴王廷,来到汉王朝的都城,写信的正是匈奴单于冒顿,单于冒顿与汉文帝彼此约定,以秦昭襄王建造的长城作为分界,长城以北的地界属于匈奴,是弯弓打猎的游牧领地,长城以南属于汉王朝,是穿长袍戴帽子的农耕地带,这是游牧和农耕文明的两位统治者,第一次以契约的形式确定长城的边界功能。